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翻译河南工程项目系列丛书:河南文化外译的探(4)

来源:河南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杨玮斌.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助力构建河南开放发展新格局[J].决策观察,2018(4):10-11. [2] 马玉荣.以开放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访国务院发展研究

[1] 杨玮斌.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助力构建河南开放发展新格局[J].决策观察,2018(4):10-11.

[2] 马玉荣.以开放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J].中国发展观察,2018(4): 9-12.

[3] 黄友义. 讲好中国故事 引领国际舆论[J].公共外交季刊,2015(8):48-52.

[4] 黄友义.中国站到了国际舞台中央,我们如何翻译[J].中国翻译,2015(5):5-7.

[5] 孙利,林宗豪.“7W”模式对翻译传播要素协调性的阐释力[J].外语电化教学,2016(167) :75-78.

[6] 黄友义,赵可金,熊炜,张春生,欧亚.奥运城市形象与国际化[J].公共外交季刊,2015(4):79-83.

[7] 王宁.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定义、功能及未来走向[J].外语教学 ,2016(3):88.

2014年3月1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以下简称“河南省政府外侨办”)正式下发《关于召开“翻译河南”系列丛书编印论证会的通知》,正式提出由河南省外侨办组织编写“翻译河南”系列丛书,旨在“以河南文化为依托,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河南声音,为全省开放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塑造‘大外宣’新格局,打造外宣精品项目”。 “翻译河南”工程项目系列丛书正式启动,开启了河南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文化外译行动,截止目前,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总结期间的经验,反思其中的不足,以便我以后的河南文化翻译提供启示和借鉴。一 项目实施背景(一) 贯彻落实中央和河南省委加强人文交流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工作。他曾经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把人文交流同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一道,确立为新时期我国对外交往工作的三大支柱。”2017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让经济承载文化,使多元文化交融,用共生文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文化传播和交流互鉴,这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本身的应有之义,也是顺应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2018年2月河南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以河南文化为依托,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河南声音,为全省开放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这是河南响应十九大精神的必然举措,旨在以河南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为国家的对外开放贡献自己的力量。(二) 促进河南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目前,由河南省自贸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构成的“三区一群”构建起我省未来发展的改革开放创新支柱。“三区一群”战略的实施成功打造了以河南带动全国发展的新增长极,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2015年11月,河南制定了《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近年来,河南依托开放互联,形成了海、陆、空、网“四位一体”的物流通道体系,成为“一带一路”交汇处的重要中转站。河南已经同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12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南落户。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河南将同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接,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利和共赢。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比依然不高,尤其是文化和服务业产品出口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因此,做好河南文化的外译工作,也是树立河南的良好形象、为河南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的应有之意。二 项目目的(一) 促进开放,推动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而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中国过去四十年的成绩得益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追求速度变成追求质量和效益,更需要开放[2]。河南作为内陆省份,和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不够均衡和协调,这就要求我们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实现河南的跨越式发展。(二) 营造氛围,树立形象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中国需要在更加广泛的问题上,更加积极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世界大国,我们应该从过去常见的被动应对和只对国内问题关注转为主动设置国际传播话题,引领世界舆论。在国际舆论战场上,外文是实现我国话语权的主要手段之一。要利用翻译和传播的媒介,树立“经济发展、和平崛起、维护和平”的中国形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3]。河南作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有影响力的国际大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河南的下一步更深入的发展至关重要。(三) 打造精品,塑造格局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翻译市场发生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中国的对外翻译工作量首次超过了外译中。这说明,中国已经从一个输入型翻译市场变成了输出型翻译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文化走出去,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发展[4]。但是文化外译工作还存在很多短板,数量与质量不能同步、精品项目缺乏仍然是最大的问题。文化外译项目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翻译质量是文化外译的根本保证,河南只有以成功打造文化外译精品项目为抓手,才能塑造文化国际传播的新格局。因此,“翻译河南”工程项目的实施就是要打造河南本地的文化外译品牌,为全国其他各地的文化外译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四) 凝聚队伍,构建体系目前河南省文化外译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极度匮乏,这已经成为河南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制约因素。文化外译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河南省翻译人才分散,并且未能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开发。此外,文化翻译牵涉到文、史、哲等多学科的融合,对译者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通才行的文化外译专家更是少而又少。因此要想做好河南省文化外译工作,凝聚不同领域、不同语种的文化翻外译队伍已经迫在眉睫。同时,文化外译还存在比较散乱、不成规模的状态,翻译和出版的文化著作还不成系列、不成规模。因此,加强顶层设计,合理选材,形成文化外译体系是目前文化外译工作的必然要求。“翻译河南”项目的实施,恰恰在于发挥了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在顶层设计上,在组织实施上,在人员组织上,都做出了合理的安排,必将推动河南翻译队伍的建设,整体推进河南文化的外译工作。三 项目内容“翻译河南”工程项目被河南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列为《河南省标准联通参与建设“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五个专项行动之三。具体建设内容为“一体两翼三平台”。一体是:河南省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两翼为:一是对外中原文化走出去,近期编译丛书;二是对内良好国际形象,近期规范公示语。三平台是:与郑大共建河南省高级外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与河师大共建河南省外事翻译语料库研究中心;与洛师共建河南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后续视情况进一步扩建。其中,翻译河南系列丛书的内容包括功夫、太极、中医、文字、红旗渠、文物、古都、河南与一带一路等分册,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每个分册的中文5万字左右,独立成书,图文并茂,特色鲜明,翻译规范,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易接受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讲好河南故事。四 运作方式和受众丛书拟由河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中心、国外友好城市、驻外使领馆等广泛宣传推广。五 项目意义(一) 现实意义本项目具有以下现实意义。第一,借鉴意义。翻译河南项目由河南省政府外侨办组织施行的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翻译工程,据悉,在全国省级层次尚属首创,为全国其他省级其他政府和组织在翻译组织指导、题材选定、运作方式、翻译手段、传播途径、发行渠道、受众定位等方面都将提供应用性很强的借鉴作用。第二,示范意义。目前,我省在对外交流和开放的过程中,尚缺乏有影响力的精品工程,这与新兴工业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地位上不相匹配。本项工程成果将在对我省外事翻译人员的实际工作、人才培训、翻译实践起到指导示范作用。第三,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意义。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加强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培养地方高层次应用人才,建立高级翻译人才库,为全省各地区各部门的对外交流提供翻译人才支撑。同时,通过中文撰写组和英文翻译组之间结对子的相互合作,推动与河南开放发展相关的文化、语言、旅游、社会发展以及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建设提供一次全新的实践。第四,创新了运作方式。本项目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探索和文化翻译出版方面的创新,必将为政府、高校、企业、出版社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提供新的运作方式。(二) 理论意义本次翻译侧重于文化翻译,所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为文化翻译和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指导。众所周知,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但是与经济发达、外向度高的省份相比,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与我省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过匹配,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现代价值并未在海外得到广泛认同,文化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此外,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文化的外译,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向来都是我国翻译界的薄弱缓解和难点。因此,本项工程的实施将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对外传播和翻译提供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二,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和地方性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本项工程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通过讲好河南故事、中国故事、翻译和传播等方面,把加强河南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全身资源,推动工作理念和内容创新,加强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以文化为纽带、推动我省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把中原文化这张靓丽的名片打出去,丰富中国和河南地方话语体系建设。六 结论和反思“翻译河南”工程项目系列丛书编写的实施,在河南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通过前期的工作,目标越来越明确,思路越来越清晰,队伍越来越壮大,影响越来越广泛,学术研究越来越深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专家学者参与,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梳理前一阶段的工作,比照全国文化外译的大局,感觉到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需要反思。七 国际合作缺乏目前,参加本次项目的人员均为河南高校、文化机构、政府外事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尚没有看到外国专家的身影,国际合作力度明显不够。做好文化外译工作,开展国际合作十分重要,要积极吸引国外专家,和国内文化、语言、翻译等领域的专家联手攻关。在中国文化的写作和诠释方面,中国专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译入语方面,外国专家占有一定的优势,中外专家联手,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这一点已经被很多中译外项目的合作实践所证明。(一) 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渠道既可以是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翻译的传播过程不仅历经双语信道的传递,还可能经历不同的传播媒介。若译者忽视传播媒介的噪音干扰,便难以达成传播目的[5](孙利、林宗豪,2016:75-78)。 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译作品要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为了说明翻译作品传播渠道的重要性,黄友义等(2015:79-83)曾经引用一项关于城市形象传递的调查,指出外籍人士接触和直接使用我们中央级和北京地方主办的外文媒体来获取有关北京信息的几率是非常低的,这一点甚至不因他们在北京短期停留或长期居住而有明显的改变;他们自己国家的主流媒体和国际知名媒体是他们获取有关北京信息的主要媒体渠道。这意味着,我们没有真正解决我们的传播体系同国际受众之间的“接口”问题:一个城市的国际形象,不是以“我”为主定义和塑造的,而是在国外媒体,尤其是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被塑造和传播的[6]。因此,“翻译河南”系列丛书的出版下一步可以在传播渠道上有所创新,可以采用版权输出、中外合作出版、海外建社出版等方式, 直接把文化外译图书在国外出版,发行角度面直接面对国外受众,消除传播过程中的渠道障碍,影响国外主流人群,取得最佳传播效果。(二) 新媒体使用缺乏目前,中国已经处于一个新媒体的时代,在这个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里,文化外译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在数字传播渠道上下功夫,在传播方式做到及时化、高效化、数字化、方便化,推动翻译作品的传播方式向受众主流阅读模式靠近。此外,我们在出版传统的纸质媒介中,要注意运用多种传播方式,比如及时在权威刊物上,撰写书评、介绍,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撰写序言或者举办专题讲座、论坛对话。很明显,“翻译河南”项目在这一方面有所缺乏,下一步,可以考虑在出版纸质图书时,同步打造英文网站、开发电子资源,利用扫描技术,打造文化外译的电子资源,以使国外受众对河南文化的阅读和学习实现电子化和泛在化。(三) 大数据技术利用不足目前,大数据建设日新月异,各个领域的大数据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外译工作显然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将一些常用的译名和语句的表达法输入海量的数据库,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又可以未来的译者提供可供选择的参照[7](王宁,2016:93)。此外,河南各高校的语料库建设、数据库建设和机器翻译的校企合作正在蓬勃发展,文化翻译大型工程项目必须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依靠成熟的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高文化外译的效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外译和传播在河南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这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翻译河南项目”的实施,必将有力促进河南改革开放事业。但是文化外译又是一项任务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翻译河南”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将成为河南翻译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影响全国其他各地的文化外译,进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参考文献[1] 杨玮斌.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助力构建河南开放发展新格局[J].决策观察,2018(4):10-11.[2] 马玉荣.以开放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J].中国发展观察,2018(4): 9-12.[3] 黄友义. 讲好中国故事 引领国际舆论[J].公共外交季刊,2015(8):48-52.[4] 黄友义.中国站到了国际舞台中央,我们如何翻译[J].中国翻译,2015(5):5-7.[5] 孙利,林宗豪.“7W”模式对翻译传播要素协调性的阐释力[J].外语电化教学,2016(167) :75-78.[6] 黄友义,赵可金,熊炜,张春生,欧亚.奥运城市形象与国际化[J].公共外交季刊,2015(4):79-83.[7] 王宁.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定义、功能及未来走向[J].外语教学 ,2016(3):88.

文章来源:《河南化工》 网址: http://www.hnhgzz.cn/qikandaodu/2021/0215/581.html



上一篇:河南外宣语言服务的现状、原则及对策
下一篇:河南省MTI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化工投稿 | 河南化工编辑部| 河南化工版面费 | 河南化工论文发表 | 河南化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河南化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